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真挚 主旋律 励精图治
B.精粹 必需品 前赴后继
C.恪守 产业链 恰如其氛
D.馈赠 碳纤维 百炼成钢
2、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______。
A.集市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
B.当下的中国在全球经济贸易、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有举重若轻的地位。
C.《我和我的祖国》《我的中国心》《同一首歌》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唱出了浓浓的爱国情。
D.无数的彩灯点亮了月牙形的海岸,绚丽夺目,流光溢彩,与夜空的万点星火交相辉映。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______。
A.随着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红色旅游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规模持续扩大。
B.大运河舟楫千里,航运繁忙,已将中国沟通世界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联合起来。
C.活性白土之所以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力,就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畅通的层间通道。
D.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乡村本土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努力提高乡村本土人才队伍的建设。
4、下列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作为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中的“门面担当”,垂花门的装饰工艺蔚为大观,涵盖雕刻、彩绘等多种类型,体现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工匠们不仅生动刻画出各类题材
②在对不同物象的质感处理上更是出神入化
③如徽州的砖雕和木雕就常常在垂花门上大放异彩
④圆润的人物面庞、柔软的衣褶、飘逸的流苏都表现得极为灵动细致
A.④③②①
B.③①②④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5、下列不属于《诗经》表现手法的是______。
A.雅
B.赋
C.比
D.兴
6、下列各项中,朝代、作家及作品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B.唐——白居易——《琵琶行》
C.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D.清——蒲松龄——《儒林外史》
7、下列人物中被称为“诗圣”的是______。
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李贺
8、下列作品不属于曹禺的是______。
A.《茶馆》
B.《雷雨》
C.《日出》
D.《北京人》
9、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作者是______。
A.郭沫若
B.闻一多
C.臧克家
D.艾青
10、下列人物出自巴尔扎克小说的是______。
A.哈姆雷特
B.高老头
C.别里科夫
D.大卫·科波菲尔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______,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12、夫唯不争,______。(《老子·上善若水》)
1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______。(《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14、大隧之外,______!(《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15、山不厌高,______。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对酒当歌))
16、______,悠然见南山。(《饮酒》(结庐在人境))
17、其莳也若子,______。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种树郭橐驼传》)
18、______?往事知多少!(《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9、清风徐来,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20、楚天千里清秋,______。(《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三、阅读理解题,(共50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和陈子良海棠四首(其二)
吴芾
花间春色丽晴空,恼我狂来只绕丛。
试问妖娆谁与比,一株胜却万株红。
21、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指出其中一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2、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海棠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公请掌府学,仲淹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适疲倦,暂就枕耳。”仲淹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仲淹即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准以为法。由是四方从学者辐凑。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服除,至京师,上宰相书,言朝政得失及民间利病,凡万余言,王曾见而伟之。时晏殊亦在京师,荐一人为馆职,曾谓殊曰:“公知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已为公置不行,宜更荐仲淹也。”殊从之,遂除馆职。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有删改)
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及其临大节,正色慷慨,莫之能屈。智识深远,过人远甚,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必万全无失然后行之。
宰相,自唐以来谓之礼绝百僚,见者无长幼皆拜,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送客,未尝下阶;客坐稍久,则吏从傍唱“相公尊重”,客踧踖起退。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送之及门,视其上马,乃还。自是群公稍稍效之,自公始也。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五,有删改)
23、解释下列划线词
(1)晏公请掌府学。
掌:
(2)舍不荐。
舍:
(3)过人远甚。
过:
(4)自公始也。
自:
24、翻译下列句子
(1)上宰相书,言朝政得失及民间利病,凡万余言,王曾见而伟之。
(2)及其临大节,正色慷慨,莫之能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时间的针脚,密密匝匝
张克奇
①最近一段时期,一直在忙着搬家。先是自己换了新房子,再是老家搬迁上楼,接着是单位往新地方搬。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容易扎堆。要不来就都不来,要来就都凑热闹似的一块来了。
②因为搬家,就翻腾出了很多东西。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旧物件,一封封手写信,带着岁月的包浆和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猝不及防,悲欣交集。看着看着,人就不觉有些恍惚:父母曾经那么年轻过?自己曾经那么青涩过?生活曾经那么穷困过?当年曾经那么奋斗过?生命里曾有那么多的人来人往过?……掐指算来,一切也只不过才几十年的时间啊。看来,的确是光阴似箭。看来,人有时真的是特别健忘。
③照片是最能真实记录生命历程的。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凝聚着很多信息和故事,也最容易引发回忆和感慨。收拾老家时,那些老照片是我们整理得最细心也是最用心的部分。那些已经蒙上了厚厚灰尘的,我们用湿巾轻轻地擦拭;那些已经有了皱褶的,我们小心翼翼地展开压平;那些已经被水和油污侵蚀的,我们就去请照相馆的师傅帮助修复。那段日子,只要一有时间我们全家就会聚在一起,一张一张地看,一张一张地整理,一张一张地谈论。那些已经逝去多年的亲人,那些作为一个家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在一张张老照片里重新浮现出来。父亲虽然因患眼疾几近失明,还是用一双耳朵兴致勃勃地参与进来,并且每到关键时刻就予以补充、印证。一个家庭的风雨坎坷路、挣扎打拼路、悲欢离合路就这样在隐藏多年后再次被清晰地勾勒出来。我们选取一部分老照片拿给孩子们看,他们却看得前俯后仰哈哈大笑——他们想不到自己的爸妈以前竟会是那么个样子,会穿着那样土气的衣服,会瘦得三根筋挑着一个大脑袋。我们以这些照片为引子,把过去的艰难岁月讲给他们听,把一个家庭的来时路讲给他们听,却把他们惹得一愣一愣的。
④几封信件,也颇有记录之功。虽然纸张早已泛黄,但是字迹仍然清晰,时间地点内容一目了然。时间最早的一封是1992年我到益都师范上学后给家里写的,无非是说说在学校里的情况,请家人放心。那时通讯不便,人们离家外出后,大都以这样的方式先报个平安。第二封写于1993年秋,是告知家里我的一首长诗《等待》在煤炭部电教中心和东方文艺社共同举办的全国诗歌大赛中获了二等奖,要去梦寐以求的北京领奖,言语里满是兴奋和自豪。现在想想年轻真可爱。第三封的内容是为了解决家里的贫困问题,我和父亲商量着让他在老家推销一种新出产的家庭稳压节电器,想就此一举改变经济拮据的窘况。因为该产品虽然先进但价格不菲,父老乡亲不好接受,此事也就不了了之。第四封是夹在一本文学书里的,我一看到就赶紧装进了裤兜里。信是我读师范时的一个女同学写给我的,属于情书性质,不宜让别人知道。我原以为它早就没了,没想到竟然还在。地上堆积着那么多书,偏偏就随意拿出那本翻了翻,看来也还真是有些旧缘。
⑤再有就是我们兄弟姊妹四个的旧课本。这些课本起初是用一个纸箱子盛着的,后来随着数量年年增长,又换上了大木箱子,再到后来就连纸箱带木箱的达到了六七个,使得原本就狭小的房屋空间愈加拥挤。后来实在没地放了父亲才把它们移到了东偏房里。这些已经失去作用又占地方的书本,曾让不少走街串巷收破烂的垂涎不已,多次软磨硬泡、苦口婆心地劝说我父亲卖给他们,以便废物再利用。但每次都被父亲板着的面孔堵了回去。他们一走,父亲便急急地走进东偏房,仔细地把那些书查看一遍,好像那些收破烂的都长着无形的手,一进院子就能偷走什么似的。一边查看一边嘴里还不住地嘟囔:书就是人的才气,把书卖了,不就是等于把才气给卖掉了!每当逢年过节,我们几只出笼的小鸟一起飞回家中,父亲总在酒足饭饱之后要我们陪他一起去看看那些书。每次目睹它们,我们就仿佛又回到了遥远的从前,书上密密麻麻的笔记,说明我们曾经那么刻苦地奋斗过。一瞬间,一颗日渐麻木了的心就蓦然热血沸腾起来。父亲常常抚摸着那些书本对我们重复那句已不知说过多少遍的教导:只为你们细嚼慢咽“啃”过的这些书,也应该好好地珍惜现在的一切。说这句话时,父亲总是一脸的严肃。父亲的良苦用心,我们当然都明白,也就愈加自警和奋发。
⑥还有一些账本子。我父亲曾在村里当过多年小队会计,从年轻时就养成了严谨的记账习惯。大到队里账目,小到家庭收支,就连他后来煮卖熟肉下货、经营小百货超市,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五十多年下来,他就积攒下了一摞一摞的账本。这些账本和我们用过的课本一样,都被他整整齐齐地存放着。随便翻开一本,都是满满的“干货”: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人每个工几分钱,到年底每人每家分多少斤粮食多少钱;从煮卖一套猪下货挣几十元到卖一条烟一瓶酒挣几块钱,都一目了然。老家搬迁完毕后,所有的老照片、老课本、旧书信、旧账本都被重新整理、妥善存放,连同父亲保存下来的大集体时的一个大秤砣和他煮卖熟肉时用的那杆小秤。在我心里,这些都是有着不同寻常的独特意义的。
⑦“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引起无数人的共鸣,也引发了大家对生命、对生活的深思和追问。是啊,马不停蹄的忙忙碌碌里,时间都去哪儿了呢?其实,我们所渐渐遗忘的,光阴都替我们收藏着——或许是一张照片、一封书信、一件旧物,亦或许是生命旅途里一次风雨中的奔跑、一次深夜里的对月当歌,孤独寒冷时别人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父母额头上的一道皱纹、孩童一声稚嫩的咿呀……这所有的一切,也许就是时间密密匝匝的针脚吧。这看不见的针脚经年累月串起来的全部,就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旅程,以及人世间的万水千山、生生不息。
(有删改)
25、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26、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时间的针脚,密密匝匝”?
四、作文题,(共60分)
27、材料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描绘了一幅春风习习的郊游图。如今的春日,身着春装郊游,依然是人们迎春的常见方式。在踏青的人群中,款式各异,风格多样的中式服装格外亮眼,展现出服饰文化的中国风。
材料二:尽管当下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书法爱好者静下心来铺纸、研墨、打笔,他们将清雅风致融于笔尖,一书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汉字是中华民族掌心的纹路,是国人文化自信的靓丽名片。一笔一画都联通着中国人的血脉,一提一捺都书写着中国人的灵魂。
根据材料写下自己的体会、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注:篇幅有限,答案及解析请下载试卷后查看。